当我们愉快地享受着科学进步的成果时,除了不忘感谢前人,更应激发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创造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1999年7月1日到9月9日,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圆满地完成了首次北极考察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说起来,我国也是濒临北极的北半球国家,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排斥在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些世界性的科学考察研究活动,也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其中极地科学考察就是影响最大、成绩最显著的领域之一。1984年11月20日到1985年4月10日,为期144天的首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涉足南极的历史,南极“长城”站的建立,显示了新中国的魄力、实力和耐力。从那以后,南极科学考察已经常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又着手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准备工作,1993年,召开了首次北极科学研究讨论会;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部分有关北极的研究;199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1996年,我国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其第16个成员国;1998年,国家海洋局组织了北极考察团赴北极点,考察了到北极点的航线和自然环境。这一切工作为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在我国的极地考察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而且诞生了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极地精神。什么是“极地精神”?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同志在本书序言中概括为: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精神。当我捧读李文祺同志的新著《来自北极圈的电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散记》(以下简称《来自》)时,处处感受得到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时时受到这种极地精神的强烈震撼。
科学考察是光荣而艰苦的,但同时也是枯燥无味的。一本正经的科学考察报告,除了有关的科研人员,其他读者是少有兴趣的。但这本《来自》却不同,使人捧读之下,轻易不肯放手。为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把极地科学考察知识用连续报道的形式通俗化地加以介绍。 作者作为考察队的随队记者,每天早晚两次把考察船上发生的各种消息以最迅速、最新鲜、最通俗的形式报告给《解放日报》、《新闻报》的广大读者,《来自》一书正是在这些连续报道的基础上整理、修饰、提高而成,所以,仍然保留了新闻报道的所有优点,再加上整理成书的系统性,使对北极考察完全外行的读者也能从中得知极地考察的完整的科学知识:北极点,北极圈,北极的地理位置、环境与资源,北极与全球、与中国的关系,北极科学考察的目标、范围、路线、意义,北极考察的历史和现状,北极考察中的历史和现实的人物,北极圈内的居民和动物,北极的海洋、陆地和浮冰,等等。许许多多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溶入读者的脑海,真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较之去读一份专业的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或一册一本正经的北极科普书籍,绝对是轻松愉快而又收获甚丰的。为了增加本书的科学性,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8项具体成果、首次考察的活动日志和目前国际上的北极考察研究计划等等,使有志于此的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二是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给予读者的感染和吸引。 作者是我国唯一的一位脚踏过两极的“老记”,虽然这两次考察活动相距15年,但是他对自己有幸得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产生的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热情却丝毫没有衰退,反而是与日俱增。可以说,他是在以极地精神写极地精神,所以特别能感动人。在《来自》一书中,我们不仅常常可以看到作者进行的南北极比较的报道,而且时时感受到科学考察队员那种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考察事业献身的拼搏精神:为了完成一项科学考察项目,他们可以连续几十小时不休息;为了得到准确的考察数据,他们不顾风大浪急、晕船呕吐,坚持观察取样;为了保护考察船和考察队员的安全,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轮流站岗,冻得脸色青紫,感冒发烧;为了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许多队员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而且还要作好遭遇不测的准备……读到这些地方,我们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撼!联想到书中为我们介绍的北极探险历史上的外国科学家,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上的每一小步前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乃至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的,当我们愉快地享受着科学进步的成果时,除了不忘感谢前人,更应激发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创造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是《来自》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使北极科学考察队得以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显得丰满而充实。 在科学考察过程中,作者因为每天早晚两次要抢发新闻,几乎是“挖空心思”地发掘有价值的题材,除了北极科学考察的专业活动报道详尽外,科学考察队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诸如船上的生日庆祝、船上的一个人的邮局、电台播音、迎冬晚会、党组织生活、北冰洋冬泳乃至极地酒吧、队员食谱和帮厨等等,都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写船上考察队员总结的“晕船四字经”曰:“一身冷汗,两眼发呆,三餐不进,四肢麻木,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究(九)竟如何?十分难受。”并且参照足球队形,据此评出“首届最晕阵容”,把一个令人难受的题目做成一篇令人发噱的诙谐文章,从而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我们的科学考察队员的良好精神状态,使人感到,这样一些同志创造出科学考察奇迹和极地精神,决不是偶然的。
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说: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读者“对中国首次北极考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或是能激发读者“对极地考察事业有那么一点的兴趣,那将是我的最大愿望,也是给我的极大安慰,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我看完本书后,可以肯定地对他说:“你的目标完全达到了,读者感谢你。”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32开,软精装,定价:20.00元)